|
谁说非注视下人眼一定有100多度的生理性调节,又怎么能确定“阿托品散后远点一定是50厘米”。如果这些值是恒定的,那还散瞳干什么。
定义当然非常重要,概念的定义(术语)就是要准确,简化,防止歧义,增加交流的效率。
其实你就没有理解我的意思,调节静止当然没错,但如果不对调节静止做出定义,你怎么能划分屈光状态。
当前不同的文献及书籍中对眼静态屈光做了如下定义,“眼在休息状态 [1],调节静止[2],无调节状态[3]下”,平行光线通过眼屈光系统在视网膜聚焦的位置不同划分为远视眼,正视眼,近视眼。对于什么是调节静止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。目前,多数文献将睫状肌麻痹剂的状态作为作为睫状肌的静止状态。且不说药物性肌肉麻痹能否将睫状肌的张力完全去除(去调节),单用非生理状态对生理性屈光状态进行分类本身逻辑上就有问题。
过两天我把论文贴出来 |
|